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Life 2.0:我的樂活人生 王文華
2007年3月27日晚上10點,我照例做我的廣播節目。一位台北的女生call in進來,說要打給她在南部的男友。我幫她播通電話,男的自然是一頭霧水。我說:「我是王文華,你女友在線上。」他很直接,卻誠實地反應:「王文華是誰?」
大哉問!這兩年來,我也在問這個問題。
事實上,誰不在問這個問題呢?
希臘古城Delphi的阿波羅神殿前,刻著這句話:
「認識你自己。」
你若問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會說:「認識你自己。」
兩年前離開企業界,寫了《史丹佛的銀色子彈》以來,我的主業是認識自己,或者說,「重新」認識自己。過去我以為我已經很認識自己,直到某些事發生,我手忙腳亂之際,才發現:「乖乖,我竟然被自己騙了!」
是啊,我40歲了,在孔子所謂的不惑之年,我還充滿迷惑,掙扎地在認識自己。
我想我在80歲時還會做這件事。而你知道嗎,我以此為傲。
因為認識自己,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基本動力。
我1967年出生,從小就瞎忙,一路忙到2005年。忙著搶第一,忙著作榜樣,忙著更上層樓,忙著征服世界。在2004年後期,我知道我必須改變,否則會變成亞歷山大大帝。不是像他一樣打到波斯,而是像他一樣早死。
2004年年底,我辭去工作。這兩年多不上班的日子,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像個嬰兒一樣,重新學步。有時快樂,有時辛苦。我第一個承認,我已經不配再當過去當過的青年楷模、學生偶像。因為嚴格講起來我學非所用,變成無業遊民。
這兩年來我有徬徨,也曾感覺迷失,我自己都需要一個偶像來指點迷津,但發現這種偶像很少。但兩年下來,嬰兒的腿慢慢茁壯,我隱約找到一條路。這種生活方式,我叫它「Life 2.0」。
Life 2.0
我不想把「Life 2.0」講成一個真理,好像它能解決所有問題。它並沒有解決我所有的問題。你若是現在看到我,會覺得我好像還是搖搖晃晃的。但我可以很誠實地說:它的確讓我比以前過得更好。
Life 2.0,是比Life 1.0更好的版本,但所用的原料,卻少了很多。
屈指算算,只有3個S。
Simple、Small、Sustainable。
簡單、渺小、永續。
1967 年生,我已經40歲了。過去40年,我嘗試過很多種生活方式。1980年代,我過的是高中男生XXX的生活。1992年,我開始燒殺擄掠的MBA生活。 1999年回台灣,我開始外黃內白的ABC生活。現在,我過的是SSS的生活。再過幾十年,我可能就ZZZ,安然長眠。
我曾經迷戀複雜、追求高大、喜新厭舊、用了就丟。不僅在我的寫作,也在我的生活。不僅在我的工作,也在我的愛情。但那是1.0的我,你們都已看過,如今不用多說。
如今的我,想進入2.0的世紀。用3S,取代3P。用更少的物質,擠出更甜的果汁。
Simple
3S的第一項是Simple。想要Simple,當然是過去太複雜了。在Life 1.0的後期,2004年年底,我的生活像一場剛開始撕殺的象棋:所有的棋子都擠在一起,往哪走似乎都有危機。
白天我當一家跨國公司的總經理,晚上主持廣播節目。同時在大學的夜間部教課,還參加許多演講和座談。我同時經營著各種人際關係:老闆、同事、讀者、聽眾、剪不斷的舊愛、邂逅的新歡。我忙著找老婆,別人說我是同志。我愛了年紀可以當我女兒的女生,第二天我懷疑她會不會真的是我女兒?
聽起來很瘋狂,但老實說:我還蠻享受這樣的生活。忙碌是「重要」的假相,電話一多,就自以為是宇宙的中心。別人必須圍著我轉,我吃飯甚至懶得拿起飯碗。我當時想:這樣也不錯。我經營一個小小的王國,大家表面上都要聽我的。我的薪水很好,做個10年,45歲就可以退修。
這計畫完美無缺、毫無破綻,以犯罪的術語來說,是個「Perfect Crime」(完美犯罪)。只要所有的環節都依計行事,最後大家都有優厚的報酬。壞人遠走高飛,警察銷案。太陽還是會出來,沒有人受傷害。
可惜,我的心不聽話。
當時忙碌的生活中,我已經慢慢感到空虛。雖然我還是能準時地趕到每一個會議、熱切地交換名片、假裝跟大家很熟、滔滔不絕地發言,但我的聲音中已經少了一些感情,我的ideas已經沒有新意。老闆或同事看不出來,但我自己知道:過度繁雜的生活已經把我稀釋,我像一杯冷掉的淡咖啡,不再是最好的自己。
當我是最好的自己時,我都還不那麼喜歡自己,別說當我變成了稀釋的版本。
所以在2005年1月,我辭去工作,和所有的邀約。花了畢生積蓄供我去念MBA的媽媽雖然不解,但仍送我上飛機。我回到母校史丹佛大學,尋找十年前那個還沒「上市發行」,還在「Beta測試」的自己。接下來一年,我去了歐洲、大陸,過了一段不刮鬍子、遊手好閒的日子。後來,我回到台灣,繼續寫作的工作。從那時開始,就再也沒有回到企業界的「正職」。
和昔日MBA的同學見面,他們都已經是NASDAQ公司的副總裁,或剛上市的大老闆。他們問我在做什麼,我說什麼也沒做。「你一定有在做某些事情吧!」「喔,對,我寫作!」
他們皺起眉頭、鼓起鼻子。此時,他們的黑莓機響起。我能與之抗衡的,只有一支筆。
簡單的生活,讓我能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幫助我把真正喜歡做的事做到最好。當你什麼頭銜都沒有,你會更積極地為每一天找價值。但你沒有滿檔的行程,你開始填補空虛。這兩年來,我寫的東西不比以前多,但我活過的寫作素材卻很豐富。我深刻感受到活的狀態,而不再像從前,對工作鞠躬盡瘁,但對生活交差了事。
有留白,才能看到重點。我終於承認,我不是超人。我無法做每一件想做的事、愛每一個想愛的人。過去,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流水年華、浮光掠影。現在,我只能選擇和一個人、一件事,培養有意義的關係。
有留白,才能加入新的東西。我愛上了旅行、爬山、美食、公益,這些我在當總經理時打死也不會想到,別人提起時我還會嘲笑的東西。同學笑說:「你怎麼現在就開始過退休生活!」我想:這些對自己好、對別人好的事,為什麼要等到退休才做?現在做,享受的時間不是更久,幫助的人不是更多?我過去所有的大決定:上的學校、選的工作、交的朋友、愛的人,都不曾後悔。唯一後悔的是:我沒有「早一點」去做那些事。
當然,我完全了解同學們的邏輯,畢竟我也曾經那麼相信、甚至幫忙書寫過那種邏輯。曾經短暫當過「菁英」的我心知肚明:大部分菁英追求的,是名、利、和權力。年紀輕輕就開始賞花溜鳥、保護鯨魚,一定是在現實世界中活不下來的輸家。
我知道有些同學這樣看我,我沒有狠狠看回去。當輸家也好,我不需要一直贏。我有幾個第一志願的同學,生命結束在台北近郊的後山裡。我有一些所謂「放牛班」的朋友,正帶著全家人在紐西蘭快樂地放牛。我前半生有贏有輸,學到的唯一智慧是:人生只要在大的兩三件事情上做對(工作、婚姻),就會快樂了。其他一千件小事,隨他去吧。我有過名、錢,和小小的權利,也許是因為我擁有的規模不夠大,或我是個怪人,但天殺的,我真的沒有很快樂。我也不知道旅行、爬山、美食、公益是否能讓我長久快樂,但此時此刻,這一切很不錯。
這就延伸到第二個S,叫Small,渺小。
Small
和我一樣「五年級」的同學,從小是被當成聖人來教。我們的目標,是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詳見??頁〈意思是連接到有詳細談這個主題的一頁〉)。我們的步調,是「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距」。所以每個人都要當總統、太空人、科學家、蔣中正。很少人要當廚師、園丁、裁縫、木匠(可能也有,但都被老師打頭嚇阻了)。
30年後,我看到我的同學們,沒人當上總統、太空人、科學家、蔣中正。當然也沒人當上廚師、園丁、裁縫、木匠。但有很多人因為不快樂而自殺了。
為什麼?他們不都是被當做社會的菁英在培養?他們不都享用了這個社會最好的資源?如果連他們都自殺了,那些命沒有他們那麼好的人怎麼辦?
其實他們的命不好。因為從小到大社會把一個大帽子戴在他們頭上,那帽子大到蓋住他們的眼睛、鼻子,讓他們無法看見真正的人生,也無法呼吸。
我們大部分的同學,都在30歲左右經歷幻滅,然後明白兒時的夢想不會實現,於是一笑置之,去過真實的人生。但那些自殺的同學沒有一笑置之,他們把那大而無當、尾大不掉的志願當真了。他們的遺照,個個英氣勃發。只不過最後沒有擺在全國教室的前方,而是擺在令老父傷感的靈堂。
當我走出同學家中的靈堂,我領悟:還是活得小一點吧。那些試圖征服世界的同學,大部分不快樂。他們永遠有新的目標要完成,新的成就要創造。他們的名氣或帳戶都很大,但生活卻出奇的小。
當我把生活簡化、變小之後,我開始照顧自己。2005年,就在我改變生活方式的同時,台灣出現了「樂活」這兩個字。
Sustainable
兩年後的今天,「樂活」已被不同廠商賦予不同的意義。它像「愛」一樣,每個人都有一套說法,沒有人的定義能令人服氣。對我來說,「樂活」的意義很簡單:就是健康、環保、關懷。讓自己健康、也讓身旁的人健康。保護環境,讓我們之後的世世代代能健康活下去。不僅自己活,也幫助弱勢團體,讓他們和他們的子孫也有活的機會。
這說來簡單,但也像愛一樣,做起來千頭萬緒。但不管你怎麼樂活,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永續 (Sustainable)。永續的意義是:你的生活方式,不致於破壞自己、旁人、或環境。它是可以自己自足、長久不斷的。這種生活方式不需要駕駛者出生入死、表演特技。它可以放在auto pilot(自動駕駛)上,談笑間,帶你飛越天際。
以愛情來說,過去我追求激情,從認識、追求、約會、甚至爭吵,都要充滿戲劇性。一定要愛得要死要活、刻骨銘心,才算真愛。沒有她我若還活得下去,那就不是真愛!能眼睜睜看到她跟別的男人在一起,我就還沒有愛到骨頭裡!
但要死要活的愛很少能長久,因為第二天早上醒過來,我們會發現對方好像也並不是仙女。不過這種愛的短暫,並不減損它們的價值。有些事情本來就不應該長久,它的美就在於短促。初戀若持續到40歲,哪還有浪漫可言?做愛若能延續整晚,明天怎麼上班?
我很慶幸我談過要死要活的愛情,當時快要發神經,現在回憶起來很甜蜜。那些刻骨銘心的愛,留給我很多回憶、紀念品、和好幾本小說。它們是我的一部分,我慶幸。
但人生是往前走的。我老爸老媽若永遠在談要死要活的愛情,我也不會活到今天(或者會變成營養不良的小孩)。現在,自己也到了爸媽當年生我的年紀,我想追求的,也變成永續的關係。(好啦,我騙你的。我當然還是想追求既有激情、又能永續的關係。但我也承認那種愛很少。而且除非我條件像王力宏那麼好,否則很難得到。)
人生這牌局到了下半場,當我籌碼盡出、亮出底牌時,我不願,但不得不承認:我沒辦法再像20歲談戀愛一樣,每晚打電話打到五點,七點鐘還為她送早餐。天知道我有這個心,但可惜沒有這樣的肝。就算我有這樣的肝,但我愛的人明天一早要趕著上班,沒空吃我煎的荷包蛋。
現在坐在桌前寫情書,我掉不下愛的淚珠,掉的是逐漸稀疏的頭髮。現在躺在床上談戀愛,我終於體會到真正能給人安慰的,不是我的小說,而是輝瑞藥廠。
所以,我改行追求水到渠成、細水長流的愛。在這種愛中,因為彼此真心、價值對應,兩人的付出與接受是自動而平衡的,不需要提醒或證明,不需要勉強或做戲,不需要靠汽車洋房的大禮,不需要靠剎血為盟的毒誓。毒誓是沒用的,我知道,因為我發過很多。
除了愛,在生活其他層面,我也在尋求永續的方式。吃,我想要吃有機食物。這些食物不用農藥和化學肥料,這樣的土壤才能生生不息。住,我想住透光通風的房子。這樣的空間不需要電燈和冷氣,這樣的舒適才能永不變質。
30而立、40熱鍋
這本書中的文章,就是我追求3S的心得和心情。我把它分成食、衣、住、行、工作、理財、玩樂、Shopping、保健、關懷等主題。我不想騙你,這些原則我沒有做到100分。我偶爾還是吃垃圾食物,談垃圾愛情。我也會生病、吃化學藥品。但大體上我朝這些方向前進,也因此變成一個更快樂的人。我不知道這些方法適不適合你,畢竟希臘老祖先的名言是「認識你自己」,而不是「聽我怎麼說」。
我認識自己,所以在40歲的這一年,生活有了很大的轉變。除了繼續學習和實踐樂活,我也更積極地投入公益。2007年6月,我和「趨勢科技」的創辦人張明正一起創辦了「若水」公司(www.flow.org.tw)。「若水」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我們還沒達到,但嚮往那個境界。
「若水」的目的是投資「社會企業」。
所謂「社會企業」,是指有營收、能獲利的公司,它和一般公司不同處,是它的產品或服務能解決教育、環保、醫療、貧窮等領域的社會問題。它要用商業的手法,來濟弱扶傾,消弭不公平。
媒體說我「重出江湖」,沒這麼偉大。其實我一直沒有離開。想做「社會企業」,因為從個人的角度,它把我的專長(商業)和熱情(公益)結合在一起。從社會的角度,它能讓公益團體持久經營,讓企業的慈善資源有效運用。
「社會企業」是我上半生江湖歷鍊的總結。這本書中每一個故事,都為這個新的夢想做準備。
20歲時,我追求「弱水」。40歲時,我鍾情「若水」。
孔子40不惑,我40才開始熱鍋。我心知肚明,在人生中很多事上(如婚姻和小孩),我已嚴重落後。但在某些事上(如快樂和健康),我已快步前進。從小喜歡跟人比的我,此時,是安然認輸的。但我仍精神奕奕地早起,因為就要迎接一場新的牌局。世界很大、人生很短,我已開始倒數記時,就從2.0開始。
「20世紀最偉大操盤手」坦伯頓辭世 10大投資心法成經典
坦伯頓10大投資心法如下:
1.投資要看「實質」報酬率(Invest for total real returns):
進行長期投資計劃時,應該要著眼於「實質報酬率」,因為將投資利得扣除「通貨膨脹」與「稅賦」後才是真正的報酬率,如果投資人忽略通貨膨脹與稅賦的影響,長期投資的路途將會步履維艱。
2.投資策略應隨時保持彈性(Keep an open andflexible mind):
投資人應該隨時保持開闊且充滿彈性的心胸,勇於吸收各種投資新知,而非獨鍾單一金融資產。
3.千萬不要追隨群眾,懂得逆勢操作(Never follow the crowd):
如果你買的證券跟別人相同,績效會跟別人一樣;除非你跟大多數人不同,否則不可能創造優異績效。要在別人失望賣出時買進,在別人貪婪時賣出,需要最大的毅力,但可以得到最大的報酬。
4.世事多變化(Everything Changes):
空頭市場總是相當短暫,多頭市場也一樣。股價通常會在景氣循環走到谷底前1個月到前1年上漲,會在景氣循環走到最高峰前1個月到前1年反轉下跌;如果一種產業或一種證券類型受投資人歡迎,受歡迎的時間總是相當短暫,失去投資人的歡心後,可能很多年內都不會翻身。
5.避免流行 (Avoid the popular):
當任何選股方法變得流行後,投資人要轉換至較不流行的選股方法。
6.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Learn from yourmistakes):
「這次不一樣」是歷史上代價最高的一句話。有些人認為「避免犯下投資錯誤唯一的方法,就是永遠不再投資!」其實,這種悲觀的想法才是最大的錯誤!投資人不妨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成為未來投資理財致勝的重要關鍵。
7.在市場悲觀時買進(Buy during times ofpessimism):
多頭市場總是在悲觀中誕生,在懷疑中成長,在樂觀中成熟,在陶醉中死亡;最悲觀時是最好的買進時機,最樂觀時是最好的賣出時機。
8.全球化投資(Search Worldwide):
避免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最好的方式就是全球化投資,不僅可以尋找更多更佳的獲利機會,也可以分散投資單一市場的波動風險。
9.價值投資慎選個股(Hunt for bargains amongquality stocks):
投資應該以個股的價值為考量,而非市場前景或經濟趨勢。因為個股的表現將決定大盤的漲跌幅,而非大盤的走勢決定個股的價格,縱使空頭市場也仍有逆勢上揚的個股。選擇價值被市場低估的股票長期投資,靜待市場回升至合理價值,才能讓我們賺取超額的利潤。
10.無人知曉天下事(No one knows everything):
在當前這種金融商品推陳出新、資訊爆炸的時代,沒有人能夠掌握所有的理財資訊,也沒有人能夠永遠精準判斷市場前景。我們應該以謙沖的態度不斷學習新知,並且多方徵詢專家意見,而非聽信單一名嘴或分析師的建言,因為成功的投資人總是不斷為新的問題尋找新的答案。
約翰.坦伯頓1912年11月29日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溫契斯特小鎮,靠著自力更 生和獎學金,193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並獲得羅德獎學金前往英國留學,1936年從英國牛津大學巴里歐學院 (BalliolCollege)畢業,取得法律碩士學位,隨即回美國進入華爾街工作,開始他近一甲子的投資生涯。
在投資及生活領域,坦伯頓深信絕對不要追隨群眾,而應逆勢操作(Don't follow the crowd)的理念,他獨具慧眼的前瞻視野,以及嚴謹的研究精神,將其終生成就臻至巔峰。
當市場仍侷限於美國華爾街投資時,坦伯頓在1954年提出全球化投 資的觀念,並成立第 1檔全球股票基金-坦伯頓成長基金,並將全球化投資可網羅更多投資機會、分散風險的視野,推廣至全世界。1999年美國《錢雜誌》(Money Magazine)尊稱坦伯頓為「20世紀最偉大的操盤手」(the greatest global stock picker ofthe century)。
1987年,坦伯頓成立坦伯頓基金會,獎助研究宗教與科學融合、人格發展及自由等多元研究及教育性質的活動,並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爵士的封號。
1992年,坦伯頓將創設的坦伯頓投資公司售予富蘭克林公司,共組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此後,坦伯頓自投資管理界退休,畢其心力於慈善事業。
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表示,雖然1996年之後,坦伯頓並未參與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任何的營運,但坦伯頓堅守長期投資與價值投資的理念,早已深深影響並引導著富蘭克林坦伯頓共同基金集團。
吉姆‧羅傑斯給女兒的信:不受別人影響是最佳投資之道
移居新加坡的投資大師羅傑斯,將他過去做為投資家和冒險家所學來的知識,寫成一封封的信,留給兩個女兒當作一生最珍貴的禮物。
你們的父親是位投資家,也是個勤奮的人,盡其所能得學習新知識來賺錢,所以才幸運 能在三十七歲時退休。我想告訴你們我從這些經驗中所學到的東西。我是個鄉下來的孩子,一心想著如何賺到足夠的錢使自己自由自在、毋須聽人使喚。我五歲時就 在棒球場撿空可樂瓶去換錢,這是我第一份賺錢的工作;六歲時就在球場中有自己的攤子。
最後我到了華爾街,在這裡我發現最佳的賺錢機會——竟然有人付錢給我發揮我的熱情,附加獎賞則是盡可能的認識這個世界。一旦賺夠足以讓我退休的財富,我就不再需要工作,也因此可以隨心所欲的環遊世界,並滿足我想知道世界是怎麼運轉的這種學習熱忱。
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喜歡找事做,而且大多做得相當成功。但現在,這世界上能帶給我最大快樂的是我的家庭。我的最新探險,就是在二○○三年及二○○八年生的兩個寶貝女兒。為了妳們兩個,我要與妳們分享下面這些應該知道的重要事情,使妳們也能過成功的日子。
第一封信:沒有人靠有樣學樣而成功
在生命中總會有某個時刻需要你下非常重要的決定——關於你的工作、家庭、生活,關於住在哪裡,關於怎麼投資你的金錢。這時會有很多人願意提供你忠告,但是記住這句話: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別人的忠告當然有對的時候,但事後證明這些忠告無用的次數卻更多。妳們必須靠自己研究——盡可能學習面對挑戰的本事,自行判斷訊息的真偽並為自己做決定。
妳們天生就有能力為自己的最大利益下最好的決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經過自己的思索比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聽從他人的決定,更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並採取正確的行動。
過去,我在幾個重要的投資決策上,曾經聽從別人勸告而忽略自己內心的決定。奇怪得很,每次這樣的投資都失敗,每一次都讓我損失慘重。於是我不再讓別人影響我,並根據自己所下的決定採取行動。
直到年過三十,我終於瞭解這才是最佳的投資之道;我同時也知道,我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自己遵照這個原則,而不去想會不會太遲了。
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這就是可能成功的指標!
假如周遭的人都勸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該想去做,就可以把這件事當作可能成功的指標。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妳們一定要瞭解:與眾人反向而行是很需要勇氣的。事實是,這世界上從不曾有哪個人是只靠「從眾」( Follow the crowd ) 而成功的!
仔細觀察每個領域的成功者,不論是音樂家、藝術家或是什麼專家,他們之所以成功,都不是因為模仿別人。有任何人因為看著別人的作為有樣學樣而成功的嗎?
以惠普科技( HP )為例,他們能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他們做的是與眾不同的事。要做別人不敢做、不願做的事,你得有熱情與勇氣,而成功永遠降臨在那些大膽冒險、敢走別人不走 的路的人身上。這正是為什麼惠普能成為一家重要的公司。惠普永遠不怕跳得太高,即使可能因此使部分產品賣不出去或報廢,也勇於嘗試新的機會,我要妳們以這 種勇氣追求自己的理想與抱負。
第二封信:做你熱愛的事
在我開始第一項事業時,我是個六歲的小企業家。妳們或許會覺得太早了點吧,其實年齡與你想開始做什麼事並不相干。我寧可花時間在棒球場撿空瓶子換錢,也不願花時間在球場上跟朋友打棒球。
在六歲時,第一次借到錢來開展自己的事業。我買了一部賣花生米和可樂的小推車,在兒童棒球聯盟比賽時,成功的賺了不少錢。五年之後,我不但還清了向我父親借貸的錢,銀行裡還有一百美元的存款。
當你發現有一件事是你感興趣的,別讓年齡牽絆你,去做就是了。
該怎麼做才會成功呢?答案非常簡單:做你熱愛的事。我在投資方面會成功,因為那是我最喜歡做的事。假如你喜歡燒菜,就去開一間你自己的餐館;假如你擅長跳舞,就去學跳舞。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力以赴。
假如選擇一個妳們不關心的領域,就不可能有希望獲得成功。
假如你喜歡且關心自己所做的事,自然會想把它們做得最好。投資和生活一樣,細節往 往是成功或失敗的關鍵。所以你不能忽略任何細節,不管它看似多麼的無關緊要,你必須搜尋、驗證每個訊息,只要與你的投資決策有關,都不能掉以輕心。任何讓 你覺得不安的問題或感覺,都要找出答案來。
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原因往往出在研究不夠徹底,只看他們隨手可拿到的資訊。
我所謂的成功投資,都是因為事先花時間盡可能的蒐集資訊,詳細研讀每個細節。假如你涉入自己不懂的事物,那你永遠不會成功。假如你對自己不瞭解的東西下注,這不是在投資,這叫賭博。
在納米比亞 ( Namibia ) 的旅行途中,我買了一顆鑽石送給妳們的母親,店家說這顆鑽石值七萬美元,我殺價殺到五百美元。 ( 才看了這顆鑽石一眼,妳們母親就宣稱我被坑了。)
後來,我在坦尚尼亞 ( Tanzania ) 把這顆鑽石秀給一位鑽石商人看,他大笑,因為那不是顆鑽石,而是玻璃珠!我當然知道鑽石的價值,但是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有這樣。我不能分辨真的和假的鑽石, 所以我會上當。我一直告訴人家只能投資在你懂的東西上,自己卻在鑽石上栽了個大跟頭。
假如妳們想成功,一定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你連如何區辨一顆鑽石的真假都做不到,最後你手上握有的,會和我一樣,就只是一顆玻璃珠。現在回頭看,我很高興這顆昂貴的玻璃珠不是真的鑽石,它提醒我遠離自己未能完全瞭解的事情,這個教訓真是太便宜了。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米勒畫展
http://blog.yam.com/linzoma/trackback/15582983
米勒背後的故事 蔣勳精采導讀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4772
上星期日去看 沒想到下雨的週日晚上還是好多人
排隊排了蠻久的
晚上看展 有送米勒筆記本
人有點多 大概看了兩個小時 就走了
人太多 還真是難靜下心來欣賞阿Orz
米勒這派的田園派 讓我感覺到 simple is beauty
沒有繁複的技巧 太多絢麗的色彩
純粹描繪他們真實日常的生活 表現對大地的的感恩
在平凡中見其偉大...
不知道為甚麼 我會想到陶淵明
時代的背景深深影響著創作者的創作
大約跟米勒同時左右 照片技術出現
因此也造成了日後的印象派的出現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 不要天才,只求紀律──看「從A到A+」‧王文華
「從A到A+」是一本暢銷的企管書,作者是詹姆斯柯林斯。我從這本書上學到很多,但我從作者身上學到更多。
我很幸運,1994年在史丹佛企管研究所唸書時上過詹姆斯的「小型企業管理」課程。那學期結束後,詹姆斯就辭 去教職,退引到科羅拉多的山裡,專心完成他前一本書「基業長青」。詹姆斯的課是當時最熱門的,想擠進他班上,一定要用「銀色子彈」。每個學生每學期只有幾 顆銀色子彈,選課時用它,你的優先順序就比其他人高,被錄取的機會較大。當時競爭激烈,進了詹姆斯的班,你就彈盡援絕,無法再搶到其他的好課。
詹姆斯的課受歡迎,因為他會帶討論。MBA的課都是討論案例的,會帶的老師,讓你覺得像在看「全民開講」的李濤;不會 帶的老師,讓你覺得像在看野生動物頻道。詹姆斯的課從頭high到尾,講話的人一大堆,但誰發過言,內容是什麼,他記得一清二楚。我永遠忘不了1994年 4月28日,當天的主題是開發中國家的小型企業,我談起亞洲各國對「偉人銅像」的崇拜。詹姆斯在課堂上讚美我,下課後甚至費心地寫了一張紙條,放在我的信 箱:「To Wen-hua Wang,很好的貢獻。清楚地指出銅像的意義。幹得好!」讓我告訴你,我不是唯一,很多同學都收到過他這樣貼心的鼓勵。
詹姆斯讓我永難忘懷的第二點,也是「從A到A+」第六章的主題,是他的「紀律」。我們常強調企業或領導人的願景、才 能、勇氣、魄力。卻忽略了企業或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紀律」。這裡的「紀律」不是指軍隊中一板一眼、僵硬官僚的制度。而是指一種勤勤懇懇、持續不變 的模式和精神。企業和個人未必需要驚天動地的革命性產品,只要有進步的欲望,每天固定地把平凡的事做好一點點,長期下來,A+就在眼前。詹姆斯選出的A+ 公司,表面上都沒什麼了不起。Walgreens是連鎖藥局,金柏利克拉克賣的是可麗舒面紙。你沒看到網路公司,沒看到所謂的「新經濟」。
詹姆斯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第一堂課,他教我們的是怎麼樣用數字分析來了解公司的問題,而不是教我們一堆浮而不實 的管理術語。上課時,他細心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和發言內容,每節課後都寫信鼓勵。他花六年時間作研究,和另一位史丹佛教授合寫出暢銷書「基業長青」。他 們的研究方法極度科學,沒有一般企管書天馬行空、抽象惟心的缺點。變成暢銷作家後,他還是腳踏實地,請了二十一個研究員,花了五年時間,寫出「從A到 A+」。他不住在繁華的紐約或洛杉磯,他住在鳥不生蛋的科羅拉多州,寫書寫累了就去攀岩。
在媒體眾多的時代,我們追逐神話,而不是常識。大家都喜歡一夜竄紅的明星,或改變世界的產品。因些這些東西比較性感, 能立刻刺激我們疲憊的感官。詹姆斯的人和書都告訴你:那樣革命性的改變是一般人做不到、也不需要做到的,因為那樣的成功並不可靠,那樣的股票最後都被套 牢。我們平凡人,只要意志堅定、持之以恆,也可以把A+,帶到我們的事業和人生。
在1994年「小型企業管理」課程的第一份講義上,詹姆斯列出了九項他對學習的價值觀,第五項是:「努力工作、尋求挑戰,和事前準備是紮實學習的必要條件。」
兩年的MBA,這是少數我到今天還記得的話。
◎刊載於《時報周刊》2003 / 06 / 17 ~ 2003 / 06 / 23希望大家每一天都是最好的自己 ,永遠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點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不妨跟你講,筆者已將這段演說的聲音檔抄入MP3機,有空時播來細聽,回味Steve的成長故事,緊記Steve的教誨。結語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更成為我的人生座右銘。
同樣有夢想的你,歡迎你細看:
今天,很榮幸來到各位從世界上最好的學校之一畢業的畢業典禮上。我從來沒從大學畢業過,說實話,這是我離大學畢業最近的一刻。今天,我只說三個故事,不談大道理,三個故事就好。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如何串連在一起。
我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待了六個月就辦休學了。到我退學前,一共休學了十八個月。那麼,我為什麼休學?(聽眾笑)
這得從我出生前講起。
我的親生母親當時是個研究生,年輕未婚媽媽,她決定讓別人收養我。她強烈覺得應該讓有大學畢業的人收養我,所以我出生時,她就準備讓我被一對律師夫婦收養。但是這對夫妻到了最後一刻反悔了,他們想收養女孩。所以在等待收養名單上的一對夫妻,我的養父母,在一天半夜裡接到一通電話,問他們「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們要認養他嗎?」而他們的回答是「當然要」。後來,我的生母發現,我現在的媽媽從來沒有大學畢業,我現在的爸爸則連高中畢業也沒有。她拒絕在認養文件上做最後簽字。直到幾個月後,我的養父母保證將來一定會讓我上大學,她的態度才軟化。
十七年後,我上大學了。但是當時我無知地選了一所學費幾乎跟史丹佛一樣貴的大學(聽眾笑),我那工人階級的父母將所有積蓄都花在我的學費上。六個月後,我看不出唸這個書的價值何在。那時候,我不知道這輩 子要幹什麼,也不知道唸大學能對我有什麼幫助,只知道我為了唸這個書,花光了我父母這輩子的所有積蓄,所以我決定休學,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當時這個決定看來相當可怕,可是現在看來,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聽眾笑)
當我休學之後,我再也不用上我沒興趣的必修課,把時間拿去聽那 些我有興趣的課。這一點也不浪漫。我沒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裡的地板上,靠著回收可樂空罐的退費五分錢買吃的,每個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繞過大半個 鎮去印度教的Hare Krishna神廟吃頓好料,我喜歡Hare Krishna神廟的好料。就這樣追隨我的好奇與直覺,大部分我所投入過的事務,後來看來都成了無比珍貴的經歷(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舉個例來說。當時里德學院有著大概是全國最好的書寫教育。校園內的每一張海報上,每個抽屜的標籤上,都是美麗的手寫字。因為我休學了,可以不照正 常選課程序來,所以我跑去上書寫課。我學了serif與sanserif字體,學到在不同字母組合間變更字間距,學到活字印刷偉大的地方。書寫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掌握的,我覺得這很迷人。
我沒預期過學這些東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麼實際作用,不過十年後,當我在設計第一台麥金塔時,我想起了當時所學的東西,所以把這些東西都設計進了麥金塔裡,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東西的電腦。
如果我沒沉溺於那樣一門課裡,麥金塔可能就不會有多重字體跟等比例間距字體了。又因為Windows抄襲了麥金塔的使用方式(聽眾鼓掌大笑),因此,如果當年我沒有休學,沒有去上那門書寫課,大概所有的個人電腦都不會有這些東西,印不出現在我們看到的漂亮的字來了。當然,當我還在大學裡時,不可能把這些點點滴滴預先串連在一起,但在十年後的今天回顧,一切就顯得非常清楚。
我再說一次,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這種作法從來沒讓我失望,我的人生因此變得完全不同。(Jobs停下來喝水)
我的第二個故事,是有關愛與失去。
我很幸運-年輕時就 發現自己愛做什麼事。我二十歲時,跟Steve Wozniak在我爸媽的車庫裡開始了蘋果電腦的事業。我們拼命工作,蘋果電腦在十年間從一間車庫裡的兩個小夥子擴展成了一家員工超過四千人、市價二十億 美金的公司,在那事件之前一年推出了我們最棒的作品-麥金塔電腦(Macintosh),那時我才剛邁入三十歲,然後我被解僱了。
我怎麼會被自己創辦的公司給解僱了?(聽眾笑)
嗯,當蘋果電腦成長後,我請了一個我以為在經營公司上很有才幹的傢伙來,他在頭幾年也確實幹得不錯。可是我們對未來的願景不同,最後只好分道揚鑣,董事會站在他那邊,就這樣在我30歲的時候,公開把我給解僱了。我失去了整個生活的重心,我的人生就這樣被摧毀。
有幾個月,我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我覺得我令企業界的前輩們失望-我把他們交給我的接力棒弄丟了。我見了創辦HP的David Packard跟創辦Intel的Bob Noyce,跟他們說很抱歉我把事情給搞砸了。我成了公眾眼中失敗的示範,我甚至想要離開矽谷。但是漸漸的,我發現,我還是喜愛那些我做過的事情,在蘋果 電腦中經歷的那些事絲毫沒有改變我愛做的事。雖然我被否定了,可是我還是愛做那些事情,所以我決定從頭來過。
當時我沒發現,但現在看來,被蘋果電腦開除,是我所經歷過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重被從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麼確定,讓我自由進入這輩子最有創意的年代。
接下來五年,我開了一家叫做 NeXT的公司,又開一家叫做Pixar的公司,也跟後來的老婆(Laurene)談起了戀愛。Pixar接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電腦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現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畫製作公司(聽眾鼓掌大笑)。然後,蘋果電腦買下了NeXT,我回到了蘋果,我們在NeXT發展的技術成了蘋果電腦 後來復興的核心部份。我也有了個美妙的家庭。
我很確定,如果當年蘋果電腦沒開除我,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這帖藥很苦口,可是我想蘋果電腦這個病人需要這帖藥。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打你的頭。不要喪失信心。我確信我愛我所做的事情,這就是這些年來支持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你得找出你的最愛,工作上是如此,人生伴侶也是如此。
你的工作將佔掉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獲得滿足的方法就是做你相信是偉大的工作,而唯一做偉大工作的方法是愛你所做的事(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如果你還沒找到這些事,繼續找,別停頓。盡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會找到。而且,如同任何偉大的事業,事情只會隨著時間愈來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繼續找,別停頓。(聽眾鼓掌,Jobs喝水)
我的第三個故事,是關於死亡。
當我十七歲時,我讀到一則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聽眾笑)這對我影響深遠,在過去33年裡,我每天早上都會照鏡子,自問:「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後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麼?」每當我連續太多 天都得到一個「沒事做」的答案時,我就知道我必須有所改變了。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面臨重大決定時,所用過最重要的方法。因為幾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的名聲、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都消失了,只有最真實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畏懼失去的陷阱裡最好的方法。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能順心而為。
一年前,我被診斷出癌症。我在早上七點半作斷層掃描,在胰臟清楚出現一個腫瘤,我連胰臟是什麼都不知道。醫生告訴我,那幾乎可以確定是一種不治之症,預計我 大概活不到三到六個月了。醫生建議我回家,好好跟親人們聚一聚,這是醫生對臨終病人的標準建議。那代表你得試著在幾個月內把你將來十年想跟小孩講的話講 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人才會盡量輕鬆。那代表你得跟人說再見了。我整天想著那個診斷結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從喉嚨伸入一個內視鏡,穿過 胃進到腸子,將探針伸進胰臟,取了一些腫瘤細胞出來。我打了鎮靜劑,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場。她後來跟我說,當醫生們用顯微鏡看過那些細胞後,他們都哭了,因為那是非常少見的一種胰臟癌,可以用手術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術,康復了。(聽眾鼓掌)
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時候,我希望那會繼續是未來幾十年內最接近的一次。經歷此事後,我可以比先前死亡只是純粹想像時,要能更肯定地告訴你們下面這些: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聽眾笑)
但是死亡是我們共同的終點,沒有人逃得過。這是註定的,因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人們,給新生代開出道路。現在你們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將來,你們也會逐漸變老,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講得這麼戲劇化,但是這是真的。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裡。不要被教條所侷限--盲從教條就是活在別人思考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淹沒了你內在的心聲。最重要 的,擁有追隨自己內心與直覺的勇氣,你的內心與直覺多少已經知道你真正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聽眾鼓掌)
在我年輕時,有本神奇的雜誌叫做《Whole Earth Catalog》,當年這可是我們的經典讀物。那是一位住在離這不遠的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發行的,他把雜誌辦得很有詩意。那是1960年代末期,個人電腦跟桌上出版還沒出現,所有內容都是打字機、剪刀跟拍立得相機做出來的。雜誌內容 有點像印在紙上的平面Google,在Google出現之前35年就有了:這本雜誌很理想主義,充滿新奇工具與偉大的見解。
Stewart跟他的團隊出版了好幾期的《Whole Earth Catalog》,然後很自然的,最後出了停刊號。當時是19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們現在這個年齡的時候。在停刊號的封底,有張清晨鄉間小路的照片,那種你四處搭便車冒險旅行時會經過的鄉間小路。
在照片下印了行小字: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那是他們親筆寫下的告別訊息,我總是以此自許。當你們畢業,展開新生活,我也以此祝福你們。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非常謝謝大家。 (聽眾起立鼓掌二分鐘) 作者: 史丹利五
引用自blog連結:http://stanley5.blogspot.com/
■ 記得你很快會掛 ──賈伯斯的職場哲學‧王文華
從史丹佛畢業已經十年了。十年來,常在校友身上重溫到史丹佛精神。比如說看到楊致遠創辦Yahoo,便想起母校鼓勵我們冒險創業。不過最近讓我想起史丹佛的人,並不是校友。表面上,他跟史丹佛一點關係都沒有。他的名字叫史帝芬‧賈伯斯(Steve Jobs)。
賈伯斯是蘋果電腦的創辦人兼執行長、當今橫跨科技界和娛樂界的巨星。隨著iPod發燒,賈伯斯成為科技界的一哥。同時他創辦的皮克斯片場(Pixar),也因「超人特攻隊」、「海底總動員」等片成為好萊塢的新貴。能在兩大產業都呼風喚雨,全世界只有賈伯斯一人。
賈伯斯不是史丹佛的校友,但他比很多校友更具有史丹佛精神。所以今年校方邀請他在114屆畢業典禮上演說。這場演講,精準地傳達了史丹佛和矽谷,對於職場和人生的態度。
稟持著加州輕鬆的文化和矽谷「不重形式、只看實質」的想法,賈伯斯在學士袍下,穿著牛仔褲和涼鞋。他一進會場,畢業生就知道這不是一場傳統的畢業演講。賈伯斯不談「展翅高飛、鵬程萬里」之類的口號,他講的是休學、炒魷魚,和死亡。
「今天我想說三個故事,就這樣,沒什麼大不了,就只是三個故事。」一開始,賈伯斯就用人性化的內容和口語化的語調贏得畢業生的注意。
這三個故事看似簡單,但總結了賈伯斯三十年來大起大落的生涯。每一個故事表面上是挫敗,但長期看來,都為他下一個成功鋪路。賈伯斯最重要的訊息是:只要你做的工作是你熱情所在,暫時的失敗,可以帶來未來的成功。
第一個故事中,賈伯斯說他大學念了半年就休學,但仍呆在學校鬼混。那時他睡在同學宿舍的地上,憑著回收寶特瓶的零錢維 生。因為沒有學籍,所以不用上無聊的必修,而能專心於自己有興趣的課,如「字型設計」。當時,他也不知道學「字型設計」有什麼實用價值,只是覺得好玩而 已。沒想到十年後,當他設計麥金塔電腦時,當年學的「字型設計」讓他加強了處理文字形狀的功能,成為麥金塔的一大特色。
賈伯斯為這個故事下了一個禪意的結論:「人生中每一件事都是一個點,發生當時看不出原因。但在路的盡頭,這些點都會連 成一線。那時你才明白那些事件發生的意義。」這種「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想法,就是鼓勵我們擁抱眼前一切的成功與失敗。不須多問,也不要灰心,超乎理性 地去堅信它們都是為了未來的大成功做準備。
賈伯斯的確有資格講這句話。因為他在三十歲時,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羞辱。少年得志的他二十歲和朋友創辦蘋果,公司一飛沖 天,十年內變成四千人的大公司。為了管理日益龐大的事業,他三顧茅廬請到當時的行銷大師、百事可樂的總裁約翰史考利來做執行長。當時個人電腦尚未興起,百 事可樂卻頂頂大名,史考利猶豫再三,不願轉換。賈布斯對他曉以大義的名言是:「你是要一輩子窩在這裏賣碳酸水,還是要跟我一起去改變世界?」這番話感動了 史考利,他加入蘋果。只不過在改變世界之前,他先改變了賈布斯。史考利來的第二年,和賈布斯的想法逐漸分歧。他聯合董事會的成員,在1985年,硬生生地 開除了賈布斯!
被自己請來的人從自己創立的公司開除,何等奇恥大辱!那年賈布斯三十歲,前半生毀於一旦。經過幾個月的惶恐,他慢慢放 鬆,因為體會到「成功者的沉重負擔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初學者的輕鬆。」他終於有時間和自由嘗試新的事物,包括愛情。在這段事業的低潮期他遇到真愛,組織 了一個美滿的家庭。
這段經驗教賈布斯的是:只要對某個行業仍有熱情,暫時的失意未必是壞事。「當人生用磚頭K你,不要失去信心。只要你真 正愛你做的事情,就能繼續走下去!」接下來的五年,賈布斯繼續做他真正愛的事情,創立了NeXT軟體公司和皮克斯。1997年,被開除十二年後,蘋果買下 NeXT,賈布斯衣錦還鄉。職場的成敗,真的不能只看當下。
如果從自己創立的公司被開除算是可怕,那賈布斯第三個故事更驚人。2004年七月,他49歲,醫生說他得了胰臟癌,只 剩半年可活。短暫的驚嚇和開刀治療後,他的癌症已得到控制。回憶鬼門關的經驗,因為治療已經白髮蒼蒼的賈布斯說:「死亡是生命最好的發明……記得你很快會掛是人生最有用的工具。它讓你不再被你擁有的世俗的東西,或別人的想法,絆手絆腳,而能趕緊去追求你心裏真正想要的東西!……你的時間有限,不要浪費在活 別人覺得你該活的人生!」
五十歲的賈布斯如今處在人生的顛峰,但他津津樂道的都是挫敗的故事。因為挫敗對他來說是甜蜜的。他教史丹佛畢業生,只要緊握住自己的心,在死亡的陰影下發揮熱情,挫敗只是未來成功的序曲。在演講最後,賈布斯送給畢業生的八字是:「保持饑渴、留住傻勁」。
這八個字讓我想起了史丹佛歷年來前仆後繼,為了理想在車庫裏熱情創業的畢業生。他們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如今是億 萬富翁,有的一文不名。但因為有他們,於是有了矽谷。因為有他們,我們有了更方便舒適的生活。因為有傻勁,他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為饑渴,他們怎麼都打 不死。史丹佛精神,就在這八個字!
於是我不得不說:謝謝你,賈布斯先生,我的學長!今天,我感覺我再畢業了一次。我知道我隨時會掛,但我保證:我會是一具饑渴而熱情的屍體!
◎刊載於《中國時報》職場大補帖版 2005 / 07 / 20